首页 > 疾病科普 > 用药指南 > 中西医的失眠疗法有哪些?推荐几种助眠食物缓解失眠

中西医的失眠疗法有哪些?推荐几种助眠食物缓解失眠

来源:娘亲百科网    阅读: 1.3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失眠是中医脑科的常见病。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有一本古老的医学书籍《内经》称这种疾病为失眠或失眠。由此可见,中医是第一个了解失眠的人。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医对失眠和失眠饮食的理解。

中西医的失眠疗法有哪些?推荐几种助眠食物缓解失眠

失眠的病因

古代中医认为失眠是由思考伤脾、脾血亏损、多年失眠引起的。由此可见,失血、久病、衰老、常期营养不良等血虚贫血是失眠的主要原因。又称胃气不和、睡不着

现代医学主要分为四类:

1、身体原因:如疼痛、咳嗽、瘙痒治疗、心原性或肺原性哮喘、胃肠炎呕吐腹泻等,常导致失眠;

二、生理原因: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乘车、夜班、喝浓茶、咖啡等,也会产生失眠;

三、精神因素:兴奋和焦虑易引起失眠;

四、药物原因:咖啡因、麻黄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多种药物均可导致失眠。

中西医失眠疗法

在治疗方面,除了西医治疗原发病外,安眠剂主要用于治疗,但长期使用安眠药会产生药物依赖状。

在中医治疗中,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

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有2000年的临床经验,应用的处方药很多。介绍了中国一家中医院治疗失眠的良方。本方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其临床疗效观察如下:共治疗失眠40例,结果完全愈合34例,改善6例。其处方组成如下:

夜交藤12合欢皮

徐长卿5钱的桑椹

枣仁5钱柏子仁5钱

五味子2钱丹参5钱(煎服)

在针灸治疗方面,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穴位治疗失眠的疗效显著。有些人在那天针灸后睡得像婴儿一样好。治疗失眠的结合点分布在人体的五个部位,如头部睡眠三针、耳朵安神四点。手部睡眠点、颈部睡眠点、足部睡眠点等。

推荐失眠安神食品

失眠,除了吃安眠药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试试这些安神食品!

1牛奶

牛奶,也被称为牛奶,甜而平。牛奶是治疗失眠的理想食物。牛奶含有色氨酸,使人感到困倦,可以发挥睡眠的作用,加上牛奶营养产生的食物和衣服,可以增加催眠的效果,脱脂牛奶和不脱脂牛奶有同样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人们运动肌肉刺激神经末梢在白天释放钙时,血液将其带入睡眠中心,当一定数量的钙储存在睡眠中心时,人们就会感到困倦。也就是说,血液中必须有足够的乳酸来驱动钙随着血液流入睡眠中心。脱脂牛奶含有钙和乳酸,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很难同时获得这两种有效成分。因此,服用脱脂牛奶和钙片可以增强其疗效。试验还证明,一般安眠药的作用逐渐减弱,牛奶的催眠作用逐渐增强,尤其是下半夜,对老年失眠的治疗更为理想。

2小米

小米,又称小米,味甘咸凉。陈小米又苦又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小米煮粥吃丹田,补虚开胃。其功能是健脾、和胃、安眠。

根据现代医学,饭后的困倦往往与食物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有关。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血清素-5-羟色胺,使人欲睡。它能暂时抑制大脑的思维活动,使人感到困倦。大脑神经细胞分泌的物质越多,人们就越感到困难。小米中色氨酸的含量在所有谷物中排名第一,每100克食物中色氨酸含量高达202毫克,是其他谷物无法比拟的。此外,小米富含易消化的淀粉,能使人进食后感到温饱,促进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增加脑中色氨酸的数量。

3百合

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结核久咳、咳痰血、热病后余热未清、虚烦惊悸、恍惚、脚气浮肿。《日华子本草》称之为安心、定胆、益志……经临床观察,百合对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疗效较好。

4灵芝

性味甘甜,微苦,微温。益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失眠、心悸、健忘等疾病用于心气虚或气血不足。灵芝是一种味甘平和的产品,能益心、宁心、增智。因此,它可以治愈上述证据,并可以广泛应用于所有虚劳体弱的疾病。本草纲目称之为治虚劳。灵芝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病。根据《食物中药与便便》,神经衰弱者每天用6~10克水煎服,或制成20毫升的灵芝糖浆。

现代研究数据证实,灵芝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营养和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和糖,增强心肌和身体对缺氧的耐受性;灵芝能降低血脂,调节血压,保护肝脏,祛痰止咳。灵芝有很好的食疗价值。由于灵芝具有良好的安神定志作用,对长期失眠、神经衰弱、心悸、精神疲劳、面部憔悴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5猪心

猪心,甜,咸,平。安神定惊,养心补血。猪心作为一道营养和药用菜肴,历史悠久。民间有之为以心补心,这也是有道理的。猪心的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两倍,而脂肪含量只是猪肉的十分之一。此外,它还含有更多的钙、磷、铁、维生素、烟酸等成分。可用于增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可治疗惊悸、惊慌、自汗、失眠等疾病。

6酸枣仁

酸枣仁,性味甘平。具有养肝、宁心、安神、收汗的功效。治虚无眠、惊悸、烦渴、虚汗。

药理学研究证实,口服或腹服或腹腔注射给大白鼠是镇静和嗜睡的。酸枣仁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正常状态还是咖啡引起的兴奋状态。临床应用证明,生炒都有催眠作用。

7茯苓

茯苓性甘、淡、平。有利于水分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本草衍义》说:茯苓、茯苓神有很多行水的功效,益心脾是必不可少的。《本草纲目》还说:后人治心病一定要用茯苓神,所以杰古张因风眩心虚,非茯苓神无法消除。然而,茯苓并没有治愈心脏病。

8莴苣汁

莴苣汁,味道和莴苣一样,苦,甜,凉。《本草拾遗》称其为利五脏,通经络,开胸膈。据相关资料显示,莴苣茎、叶、皮的乳白色浆液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有助于儿童和中老年人睡眠。睡觉前,食服效果明显。

9小麦

小麦具有滋养心灵、滋养心灵的作用,特别适合女性神经衰弱、不安、失眠,或悲伤哭泣、数欠(即中医称为女性脏病)食用。古代有甘麦枣汤,小麦60克,枣15克,甘草10克,水3碗,煎至1碗,睡前一次。

10糯米

糯米补气补血,暖脾胃,适合所有身体虚弱的人,尤其是粥,或者和红枣一起煮粥,可以滋润补虚,温暖五脏,益气安神。

11西谷米

西谷米能补脾益气,适合所有身体虚弱的人,或产后神经衰弱的人。柑橘园小识云:健脾运胃,久病虚弱者最宜煮粥。最好和红枣、莲子或胡桃一起煮粥。

12鹌鹑蛋

鹌鹑的肉与蛋,其营养价值比鸡高,鹌鹑肉含蛋白质24.3%,比等量鸡肉高4鹌鹑蛋含有13%的蛋白质比等量鸡蛋多15%7%,特别是鹌鹑蛋富含卵磷脂,是高级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因此,神经衰弱的人应该经常吃鹌鹑蛋和肉。

13蛤士蟆油

蛤蟆油又称野鸡油。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激素。它是一种更好的滋补和强壮的食物。适用于精力消耗、神经衰弱、长期疾病和产后虚弱的人群。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例如,辽宁的主要药材包括:治疗身体虚弱和神经衰弱。《四川中药志》还说:治疗神经衰弱:蛤蟆油、土燕窝、蒸服。

14牡蛎肉

牡蛎肉可以治疗失眠、烦躁和不安。《医林汇总》认为牡蛎肉清肺补心,滋阴养血。崔禹锡的《食经》还载道:治夜不眠,志不定。因此,神经衰弱的人应该吃得很好。

食疗中助眠的秘诀

说到失眠,经历过失眠的人一定会感到痛苦。但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回答原因。事实上,失眠和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都有关系。

心是最直接的关系。中医所谓的心不仅指心器官,还包括大脑和自律神经的功能,如分析、思考、记忆、睡眠等。现代人生活紧张,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担心。而过度“用心”的结果,就是让“心”疲累不安、思绪不清,导致睡眠质量遭到破坏。此外,其他人,如肝火旺盛、脾胃不和,很容易与失眠相伴。为此,台湾《健康》杂志邀请专家对现代人最容易出现的几种失眠症状进行饮食调理。

肝郁化火。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压力和抑郁会影响肝脏的健康。当人们承受压力时,肝脏是一线将军,所以他们经常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气大多变成火,使身体处于亢进状态,难以入睡。

睡眠提示:当压力较大时,补充可以缓解肝脏压力的食物,如绿色和酸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李子和绿色蔬菜。此外,肝火容易口渴,需要喝足够的水。中医推荐玫瑰茶、薰衣草茶,如果你想加强睡眠效果,你可以加入少量的枣仁一起喝。

食滞胃脘。中医有句话,胃不和,卧不安。明确指出胃不好,导致胃气不和、消化不良、腹胀不适,难以一夜睡眠。三餐要像倒金字塔一样分配得当,就是早餐吃得丰盛,午餐适中,晚餐清淡少量。但现代人往往恰恰相反,早上空着肚子赶上班,晚上忙于社交,或者吃一顿好饭来缓解压力。直到睡觉,肠胃可能还在努力工作,不能休息,当然晚上睡不稳。

助眠秘诀:1。晚餐掌握77原则。尽量在晚上7点前(或至少睡前3小时)吃,吃7分钟饱,菜轻为宜,避免高脂肪肉和蛋糕点。2。经常腹胀的人晚上应该少吃胀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青椒、土豆、红薯、芋头、玉米、香蕉、面包、柑橘类水果等。3。辣椒、大蒜和生洋葱会让一些人感到胃烧焦,从而影响睡眠。4。饭后不要立即躺下睡觉,走一会儿,帮助消化。

心阴亏损。经常熬夜加班会一点一点消耗体内的阴气,变成阴虚体质。即使你累了,睡不着,或者你的脑海里有各种各样的梦,你觉得你不能好好休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记忆力也在下降。如果你是这种夜猫子,你需要滋阴养心。

睡眠秘诀:甜龙眼可以补充血液,也是滋养阴的好食物,适量的红枣、莲子和糯米煮粥,早上吃;或者用6个龙眼肉、10克莲子和芡实,加500毫升水煮茶,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滋养心灵。但感冒或口干等生气症状的人不应该吃龙眼。

心脾两虚。除了恐慌、健忘、精神疲劳、睡眠浅、容易醒来外,这类人还伴有脾胃(消化系统)不适,如腹泻、消化不良等。

助眠秘诀:中医着名的健脾食方是“四神汤(莲子、淮山、芡实、茯苓)”,另外像红枣及薏仁也都有补益脾胃的效果。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