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科普 > 女性健康 > 女性的健康养生从补铁开始

女性的健康养生从补铁开始

来源:娘亲百科网    阅读: 1.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血气不足是现代女性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解决这个“千古难题”?铁是产生血红蛋白的重要因素,血红蛋白可以帮助红细胞在身体中携带氧气,因此缺铁会导致贫血。如果开始出现以下征兆,马上补铁吧!

女性的健康养生从补铁开始

1、容易疲倦

易乏是最常见的缺铁表现,同样也是最不容易发现的。女性通常习惯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疲惫的感觉,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缺铁会阻碍供氧,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补充。累的时候伴随着虚弱、焦躁、精力不集中的话,就必须想办法解决缺铁的问题。

2、月经过多

女性缺铁的最大威胁是月经过多。生理日大量流血不能有效补充,铁的成分大量缺失,每隔2小时需要更换卫生棉棒的话,马上去看妇科医生吧。

3、脸色苍白

血红蛋白让你的皮肤看起来红润。关注你的嘴唇、牙龈和下眼睑,如果颜色明显不正常,可能会缺铁。

4、呼吸短促

血液中带氧含量很低的话,会产生缺氧的感觉。如果发现通常的运动量,例如爬楼梯和适量的健身运动后呼吸变短的话,缺铁的可能性很高。

5、心跳加重

心脏超负荷工作会引起心律不齐、心脏杂音、肿大甚至心脏衰竭,同时会有缺铁性贫血症状发生。所以当心脏问题发生的时候,时刻关注身体中的铁含量是不让病情恶化的手段之一。

如何补铁很重要!

补血的食物最适合含铁胡萝卜素,也有人认为经常吃蔬菜会贫血。这是错误的观念,植物性的食物,不仅含铁、胡萝卜素和其他养分,还具有消化吸收的优点,很多食物的铁含量丰富。

尤其是在月经来潮的时候,一定要部分血液。血液的主要成分有血浆蛋白、钾、铁、钙、镁等无机盐。也就是说,每次来月经,蛋白质和无机盐的一部分都会丢失。因此,原则上,月经干净后1~5天内,应补充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使用补血药。在此期间既可益肤美容又有补血活血的作用的食品与药品便成了首选。

常见补血养生食物

1、黑豆

我国古时向来认为吃豆有益,尤其是黑豆可以生血、乌发,黑豆的吃法随各人之便,产後可用乌豆煮乌骨鸡。

2、胡萝卜

胡萝卜即红萝卜,日本人称作人参,含有维生素B、C,且含有一种特别的营养素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对补血极有益,所以把胡萝卜煮汤,是很好的补血汤饮。

3、面筋

民间食品庄、素食馆、卤味摊都有货源,面筋的铁质含量相当丰富,是值得提倡的美食。

4、菠菜

又称菠菱菜,是着名的补血食物,含铁的胡萝卜素相当丰富,菠菜可以说是补血蔬菜的重要食物,其他含铁的食物,果类中葡萄干、李子干、杏干、桃干最多。

5、金针菜

金针菜铁含量最大,比熟悉的菠菜高20倍,铁含量丰富,还有维生素a、B1、c、蛋白质、脂肪和秋水仙醉碱等营养素,有利于尿和健胃的作用。

6、龙眼肉

龙眼肉是桂圆肉、福肉,每年夏天新鲜龙眼发售,是民间众所周知的补血食品,铁质丰富,维生素a、b、葡萄糖、蔗糖等可以治疗健忘、心悸、神经衰弱的不眠症,产后女性吃龙眼汤、龙眼胶、龙眼酒等也是很好的补血食品。

当然,补铁是长期持续的事情,决不能着急,进入错误的地区哦

补铁别陷入这些误区

【铁锅料理能补铁吗?

铁锅料理补铁是老人的说法,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铁锅中的铁主要以三价氧化铁的形式存在,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的调味料如醋、碱都会使得锅表面的氧化铁进入食物,并随食物进入胃中。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最后以铁蛋白的形式进入血液。可以说对我们的补铁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烹饪的饮食中含有的饮食纤维、草酸、植酸,如蔬菜、粗粮、大豆制品,会妨碍铁的吸收。因此,这种补铁方式限制过多,效果不佳。

【吃枣补铁比瘦肉强】

补铁补血的人最初想到的是红枣。枣能否补铁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一个是含量,另一个是利用率。枣含铁量还不错,但问题在于这个利用率。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都是非血红素铁,人体吸收率低,补铁效果差。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血、肝、瘦肉中的铁,为了有利于人体吸收的血红素铁,补铁效果更好。枣中含有的木质素也会妨碍铁的吸收。

如果不用枣补铁,建议用枣不选枣,枣中丰富的V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但枣中VC很少。

【坚果全壳类食物要多吃?】

坚果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脂肪酸成分,对健康大有益处。但是如果是在补铁期间则不宜多加食用。

全麦面包里含有大量麸皮,麸皮中的脂酸和草酸会影响钙离子的吸收,除此之外,对其他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也有影响,比如镁、锌、亚铁离子等人体所需的元素,影响细胞的造血功能,所以不能多吃。

【咖啡与茶多喝无妨?】

对女性来说,过量嗜饮咖啡与茶,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製铁质吸收。

因此,女性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一天一两杯足。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