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科普 > 妇科疾病 > 患子宫肌瘤后子宫还安全吗?

患子宫肌瘤后子宫还安全吗?

来源:娘亲百科网    阅读: 3.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子宫肌瘤的病名带着一个人害怕的肿瘤字,但与恶性肿瘤相比,子宫肌瘤只能说是温文尔雅的淑女。肿瘤起源于子宫的光滑肌细胞,与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细胞一起形成比较硬的球形,在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下慢慢成长,闭经后停止成长萎缩。子宫肌瘤与正常的子宫肌有着明确的界限,界限是疏松和血管稀少的间隙,医学上把这个间隙称为包膜。子宫肌瘤的恶变率只有千分之三,不必过度慌张。

患子宫肌瘤后子宫还安全吗?

处理1:和平交往

约1/4的子宫肌瘤患者没有不适,肌瘤和子宫可以安全交往几十年。单个肌瘤直径在5厘米以下,子宫整体体积在妊娠10周以内,肌瘤每年增加1厘米以下的子宫肌瘤,一般不需要手术,每半年到1年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波检查即可。关于体内的子宫肌瘤,如果不发出信号(出现症状)骚扰的话,就没有必要过度关注。权利应该是提醒妇科体检的信号吧。

子宫肌瘤是否出现症状,主要取决于子宫肌瘤对子宫内部结构是否有影响。子宫结构分为三层:外层为胶膜层,中间为肌层,内层为粘膜层。生长于子宫外层的肌瘤,称为浆膜下子宫肌瘤,除非因为蒂细长肿瘤体扭转而引起疼痛,否则极少会引起症状。中间层生长的肌瘤称为肌壁间肌瘤,数量过多或体积过大,会影响子宫内壁的形态,子宫内膜面积增大,月经量增大,向外出现压迫膀胱、直肠的症状,例如尿频、夜尿增多、大便不干净等墙壁间肌瘤生长子宫内层生长的肌瘤被称为粘膜下肌瘤,危害最大,月经量明显增加,贫血、疼痛、白带增加、不育等症状,必须消除。

子宫肌瘤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药物与手术相结合、放射干预和未来基因治疗。如何选择治疗,主要看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等。

处理2:你死后我活着

子宫肌瘤的成长需要雌激素、妊娠激素的参与,药物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阻断性激素对子宫肌瘤的作用。临床疗效最确定的是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抑制女性生殖内分泌轴,抑制肌瘤的成长。每月注射一次皮下或肌肉,3个月可减少肌瘤体积35%~61%,明显减少月经量或闭经,改善贫血症状。缺点是药物费用高,用药期间雌激素低,出现更年期症状、骨量丧失等不良反应,停药3~4个月后肌瘤体积可再次增加到原来的大小。因此,医生建议在子宫肌瘤手术治疗前使用这种药物,改善患者贫血状况,减少肌瘤体积,有利于手术。

目前国内外也有很多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报道,可以缩小肌瘤体积,明显减少出血量,通常使用半年到一年,停药后肌瘤反弹,一般用于闭经期。雄激素类似物,有减少肌瘤体积的作用。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可用于治疗肌瘤引起的月经量过多,没有促进肌瘤增长的作用。在铺天盖地的小广告中,主张可以消除或解决子宫肌瘤的其他药物,还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数据,接受治疗时,应该三思而后行。

子宫肌瘤可通过开腹、腹腔镜和阴道手术去除。为了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微创手术,腹腔镜和阴道直视去除肌瘤已成为当今普及的术式。腹腔镜去除肌瘤需要医生有良好的镜下缝合技术,直径超过1厘米的肌瘤需要用仪器将其分割成条状取出。微创手术后骨盆腹腔粘连的概率低于腹部手术,也有助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腹腔镜下,用激光和电凝的方法变性子宫肌瘤,有坏死、萎缩的方法,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对于引起阴道出血的粘膜下肌瘤,没有必要用药物治疗。因为药物的疗效很差。对于这样的患者,利用宫腔镜去除粘膜下肌瘤是国际公认的方法。这种手术要求医生有熟练的电切、凝聚方法技术和良好的宫腔镜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姑息性手术治疗方式,术后肌瘤复发的风险。调查显示,术后5年肌瘤复发率约为51%,其中约1/5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目前采用栓塞肌瘤供血管,有饿死肌瘤介入治疗方法。其有效性得到肯定,被饲养的肌瘤当场萎缩或阴道排出,达到治疗目的。技术的关键是特别选择肌瘤供血管,避免卵巢供血。疼痛和发热是术后应注意的问题。

处理3:同归于尽

切除子宫是治疗子宫肌瘤最干净彻底的方法。但是,子宫切除后,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卵巢衰退时间提前到45.4岁(正常闭经年龄为49.5岁)。因此,在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希望选择子宫肌瘤去除术。单个平滑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出现平滑肌瘤的症状,影响子宫腔形态,引起输卵管梗塞,患不育症时,可进行平滑肌瘤切除术。术后可明显改善月经量大、贫血、压迫、疼痛等症状,提高妊娠率。

在生活中,许多人可能在体检或就诊时发现子宫肌瘤。看了以上很多治疗方法,知道了这么多手段应对肌瘤,而且约1/4的患者不需要治疗,不必因良性子宫肌瘤而感到恐慌,盲目地寻求医生,建议去正规医院,与专家协商个人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